(原创)一个蒙古人眼中的欧洲 第41章之二 (俄罗斯篇41--2) 蒙古族沙皇鲍里斯·戈东诺夫的得与失 蒙古太阳 Erik
虽然戈东诺夫具有超人的政治智慧,夺取了皇权,但是如何才能保住到手的皇位,仍然是戈东诺夫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。
戈东诺夫加冕之初的第一项执政措施就是大赦天下。戈东诺夫下令:所有食俸禄者,可领取双倍年薪,所有商人在两年内免税,外商在一年内免税,地主们免除一年的地税,所有地牢中的在押犯人被迁往有窗户、可见日光的普通牢房并可领取津贴。
戈东诺夫加冕之后,俄罗斯政治生活保持稳定,没有发生什么变化:因为主持朝政的仍旧是原班人马。在戈东诺夫主持下,俄国持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,没有对外用兵,也没有对内政治镇压。
这也和戈东诺夫谨慎小心、善察民情的性格有关。当时的史官在记载中描述戈东诺夫说,"至伟至岸,睿智卓群。性敏而善辞,政勤而多树。帝固疾赂吏,患盗寇,然辄有凶顽于执,卒不忍加之斧钺,其仁恤惠下如此" 。
1601年,戈东诺夫又下令,规定除莫斯科地区外,俄罗斯各地中小领主土地上耕种的农奴们可以自由迁徙,可以按照个人意愿,更换领主。他还认识到俄罗斯的落后,认识到了科技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意义。戈东诺夫是第一个向欧洲国家派出留学生的沙皇,主要留学国家被定为德国、英国、法国和奥地利。
戈东诺夫派人到西欧国家,招聘宫廷医生、矿业工程师等各类专业人才,并对前来俄罗斯效劳的外国专家予以重赏。在戈东诺夫的带动下,从中东欧的立窝尼亚、德国等国也有大批商人和学者来到俄罗斯,俄军中有大量德国、波兰和立陶宛的雇佣兵服役,在莫斯科甚至还允许德国人建立起路德教会。
在戈东诺夫时代,沙皇俄国和克里木汗国基本相安无事,两国之间没有发生战事。主要原因有两条:首先是克里木汗国作为附庸国,被迫参加奥斯曼帝国发动的对外战争,无力北上侵犯俄罗斯;其次就是因为沙皇俄国在南部边境陆续建立起坚固的要塞堡垒,有效阻挡了鞑靼人的侵袭。
但这一时期,沙皇俄国的势力被伊朗和土耳其排挤出了高加索地区。
沙皇俄国同时也加紧了西伯利亚的殖民化进程,在西伯利亚相继建立起托木斯克等一系列城市和居民定居点。
戈东诺夫在约夫大牧首支持下,被选为沙皇之后,俄罗斯国内派就不断出现各种反对派,主要由原来和戈东诺夫同朝称臣的大贵族们组成。他们对戈东诺夫由嫉妒转而变为憎恨,暗地里称他是"皇奴",意指他的禁军和御前侍卫出身。
戈东诺夫毫无疑问地觉察到了反对派的活动和心理,但他没能够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,反而优柔寡断,虚与委蛇,没能采取强硬姿态,以缙绅会议选出来的合法统治者身份,代表俄罗斯名义行使权力。
1604年,传来消息说,伊凡雷帝早已身亡的幼子季米特里竟然还活着,已经从立陶宛领兵前来进攻俄罗斯。这个自称季米特里的人原来是早年戈东诺夫的家仆,后被送到修道院。他熟知戈东诺夫家族情况,又在修道院听说了被流放到乌格里奇的德米特里的情况,故而产生了一个大胆计划:自称季米特里,争夺俄罗斯皇位。
在修道院,他向周围的人暗示他就是季米特里,但遭到沙皇卫队的追捕。此后他逃到了波兰立陶宛王国,得到了国王西格蒙德的支持,承认他是伊凡雷帝的幼子季米特里。历史上称其为"伪季米特里"。 这一年的10月份,伪季米特里在波兰军队的保护下,率兵进入俄罗斯境内。
1605年4月13日,戈东诺夫在宫中设午宴,款待外国使节。午宴过后,戈东诺夫走上阳台,观赏莫斯科城市风光。就在他走上阳台的时候,突然七窍流血,昏迷过去。宫中御医急忙赶来,但已无济于事。据猜测,戈东诺夫也是被周围近臣下毒谋杀的。
戈东诺夫死后,城中的大贵族们联合起来,杀害了戈东诺夫全家,戈东诺夫的女儿也被送给伪季米特里做妾。伪季米特里率军进城,正式称帝。
戈东诺夫在俄罗斯历史上是个悲剧人物,是以最良好的愿望开始执政,却以最悲惨的结局收场的典型。
戈东诺夫一方面具有出众的政治才华,但另一方面爱慕虚荣,好大喜功,执政期间的一系列错误造成了他和整个家族覆亡的悲剧。
他死后,俄罗斯进入了长达数十年的"混乱时期"。
1605年去世。儿子费多尔即位,不久被起义者杀死。
俄国文豪普希金将他的一生改编为戏剧,并由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再改编成歌剧。
评论